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思维的根本特征:属土 | 唐略



编者按

我们很高兴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们喜欢上了中医,开始学习中医。但无论是跟师还是自学,持之以恒、坚持不懈地学习提高是很重要的。除此以外,就特别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医、西医甚至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(如“顺势疗法”等)。以一句时髦的话来说,就是“立足中医,放眼全球。”

 

空灵生动,才能不死板

 

要做到思维灵活,还需要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能力。中国的学问,是最具有这种胸怀和能力的,它像大地那样,蓬松平和,接纳万物,运化万物。可以说,它有土的性质。

 

万物之中,人也属土。女娲造人用土,上帝造人也用土,就是隐喻。佛洛依德小时候洗澡,从身上源源不断地搓出很多泥垢,问母亲这是为什么?他母亲说:“孩子,因为人是上帝用土做的啊。”


小小的佛洛依德惊奇得睁大了眼睛!可以说,佛洛依德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,她善于启发孩子。她并没有跟孩子解释说这是身上粘的灰尘,是毛孔里藏的污垢,是皮肤角质层代谢的产物……如果这样回答,你就把一个问题回答的太实了。


这样熏陶下去,以后孩子也会是一个很实的人,只懂就事论事。你用一种诗意的回答,会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。这就叫空灵,土的蓬松,就体现在这里。

 

“深山藏古刹”,这个题目你怎么去画?有人画一些大山,再在山旮旯里画一座古庙,这是不及格的;有人画了一些山,云雾树丛间露出一些屋脊、飞檐,勉强及格了;还有人画一些山,飞瀑流泉下,有一位老和尚来挑水,并没有画古刹,这幅才是最好的。这也叫空灵。提示我们在很多地方,不要太瓷实。否则就是板结的土,长不了庄稼。 



兼容并包:中医是没有围墙的

 

土是兼容并包的,可以接纳万物。你把垃圾往地上扔,其实都是往土里扔,大地从来没有拒绝,它都是接纳的。最后,所有的东西都被大地运化,都成为土。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征,什么都能容纳,什么都能变成自己的。

 

现在世界上很多民族还保持着自己的服饰,中国人就不是这样的。清朝人来了马上穿清朝的衣服,民国的时候中山装,现在改革开放了,大家穿什么的都有。这是最显而易见的。思想文化上也是如此。

 

佛教源于印度,但中国人兼收并蓄,慢慢成长到现在,你说它是一门中国的学问还是一门印度的学问?现在完全是一门中国学问,而且和道家、儒家的思想都是想通的,甚至可以说融为一体。三教合一,既然合为一体,就不能分彼此,也无法分开。

 

中医更是兼容并包的,它是没有围墙的,只要是合理的说法,都能容纳进中医的体系,只要是对治病有帮助的方法,中医都不排斥。体现在具体医家身上,张仲景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,叶天士跟过了十七位老师,没有人满足于自家的那几招几式,因此,拘泥门派并非智者所为。


现在很多这样的人,口口声声说自己是道医、佛医、禅医、易医,跟你们中医是不一样的,他讲的你不懂,当然言外之意也就是你讲的他也可以不懂。这就谈不上包容了,这是拒绝交流的一种手段而已。


为什么很多人拒绝交流呢?因为他们腹中空空,没什么可以拿出来交流。所以我们学中医一定要有兼容并包的思想。不要有门派的思想,更不要有排斥的冲动。

 

学医一定要越学越平和

 

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忽然想学中医?很多都是因为自己或者家人、朋友身体不好、生病,受了刺激,觉得生命太宝贵了,不应该交给别人,自己对医学有些常识、对医生的治疗有个判断,会放心一些。


很多人都是出于这样的初衷来学中医的。这固然好,但容易使人在学医之初就带着情绪。因为一开始他心里就憋着一股气,看到别的医生就不顺眼,总以为是庸医,等他自己学了一点,尤其是看了几个病取得了一点疗效后,脾气就大了,就迫不及待地拿自己学的东西去批判别人。



正好现在媒体也发达,网络上有很多人来迎合大家的这种心理。佛家说“末法之世,邪师说法”,佛法到了逐渐衰微的时候,会有一些邪师来讲法,讲得非常好听,但是你听了之后有害无益。


中医到了没落的时候,也会有大量的邪师说法,往往会说得怒气冲冲:首先先否定西医,说医院就是屠宰场;否定完西医后,开始在中医阵营内部进行否定,否定今人,然后否定宋元明清的医家,不断缩小范围,否定到最后,就剩下他自己得圣人之真传,让人感觉他最厉害了。


听他们的讲座,你会觉得特别励志,会觉得自己找到了世界上唯一的大医、明医,然后你就被他绕进去了。你的脾气会越学越大,再看其他医生,都看不顺眼。看到其他中医初学者,你更瞧不起他们。你的第一反应就是:这个人肯定学得很差。其实是你自己学的很差。这是初学中医者要注意的。

 

学中医,应该越学心态越平和。不能越学脾气越大。平和是土的一大特征,很多中药炒过之后还要摊在地上出出火毒,使其性质平和。

 

平和,也是中医的一个本质特征。中医追求人体平和的状态,也就是没有病。

 

中医用药也要平和,尽量用平和药解决大病,这多好呢?这是最高的境界。

 

做人要平和。如果一个中医怒气冲冲,那么在做人方面你就没有达到平和的境界。还谈什么更高的修养呢?


中医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活儿,它是立体的,它受制于很多因素,当一个人不平和的时候,他的医学水平也很难提高到一个相应的境界。所以说,字如其人,医也如其人。


学医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平和的过程,要越学越心气平和,越学越能容纳,越学越觉得自己不足,越学越快乐,才算走上了正途。否则,我只能说,你还有许许多多要学的!

 


中医最终能囊括西医的一切成果

 

中医并不排斥西医。西医的检测,对中医是很好的参考。解剖也能给中医很多启发。明国初年,有“衷中参西派”——张锡纯、何廉臣这些人,他们本质上还是中医,但是他们参考了西医的很多观点,并很好地把西医的东西容纳到中医的体系中来了。


张锡纯先生慎之在本草里列举西药,讲它们的性味归经,在开处方的时候,中药队里还出现了阿司匹林之类,只要是中医的思想在统摄着,它就依然是中医。


现在学术界有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,说他们对西医的认识很浅,过时了。这是时代的局限,没办法,但他们中医的功底,是无人敢否认的,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当时中医的包容,这也是最可贵的。

 

后来的所谓“中西医结合”以及中医院校的教育方式,则使中医被西医体系囊括,当然,这也是一种可贵的探索。只不过,在这种探索中,中医被怀疑,自信力越来越弱,也失去了包容性。


但我相信,最终依然是中医包容西医,西方医学的一切成果,将融入中医博大的体系之中,为中医所用。这种运化,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


——选自唐略《中医入门方法论》

推荐阅读:

●中医药抗疫成功,背后是文化的力量,发挥中医药“天人合一”理念与优势

中医与西医,不同的时空维度!(深度好文)




长按识别





关注我们



(问询、合作、投稿、侵权等请微信:13810949871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